视觉传达毕业设计怎么做?清美、央美、国美、川美、广美、南艺负责人这样说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参会嘉宾(以学校发言先后排序):
毕学锋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陈磊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系主任、副教授 张欣荣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王子源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教研室主任、教授 何方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平面设计系主任、教授 陶霏霏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师 曾敏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主任、副教授 田博 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教师 钱磊 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 方晓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装饰》杂志主编、教授
毕学锋:我主要谈谈今年中国美院设计艺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的毕业创作和毕业展。我们从2019年9月份就开始筹划毕业论文和毕业创作的工作,并且组织各专业系主任和教师代表对毕业设计进行研讨,指导学生理清设计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为谁而做”“为何要做”以及“设计的价值”等问题,探讨以什么样的指向引导学生进行今年毕业创作的思考,希望发挥他们的亲身感悟和体验,面对我们当前所处在的生存环境,发现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激发他们拓展发现问题的视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还动员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展开对问题的思考,每人都要提出自己的关注点,并且完成一篇文章与学生分享,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到主题的探讨,一起思考设计和社会的关系,促进设计向主动设计的转变,推动社会健康发展,以问题意识来定义今天的设计如何重新发现日常。
今天是充满各种危机的时代。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社会变迁和全球化进程速度的加快,社会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变性,各种危机愈来愈成为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也成为人类发展面临的重要困境。比如,针对资源与能源短缺形成的可持续设计,针对资源短缺所形成的循环设计,针对气候变化所形成的垃圾分类设计等。这些与人类生存环境息息相关的问题,可进一步升华到一个更为宽泛的层面,成为“生态危机”的议题。再有就是现代社会既是一个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同时又是一个“危机四伏”的社会,无论个人、集体、国家,都面临着经济的、政治的、思想的危机。我们正在经历社会建构模式的转换,以及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发生在身边的危机,诸如公共安全、公共卫生、性别平等与弱势群体、教育资源和信息透明等“社会危机”议题。此外,在全球化的影响下,网络打破了地区和时间的差异,人们更多关注当下,文化不断被侵蚀,人们陷入享乐主义的旋涡,被无穷无尽的消费欲望所控制,从而催生出对传统回望的幽思,进而延伸为对昔日文化在当前如何传续的危机意识。这又包括如何让传统文化在当下焕发生机,在新旧伦理道德的转捩分界上顺利过渡,以及城市化进程中所呈现出的“人文危机”等。所以,我们设定了“危机设计—设计危机”作为我们今年毕业设计的议题。现在来看,这个题目公众会以为是因为今年的疫情才设定的主题,有蹭热度的嫌疑。其实早在疫情之前,在自然灾害、环境破坏面前,我们就已经在思考这个问题,启发学生作为未来设计师,如何通过“设计作为工具”来激发想象,运用设计的“手段”和“语言”对现存世界进行反思和批判,并最终能够以各自专业的思考与创作作为应对危机的观点。
我们学院今年的毕设作品围绕着四个主题展开:
第一个是“关怀共情”,例如在今天的社会发展当中出现的情感流失现象。
第二个是“文化续承”,即强调文化如何去延续、如何去传承,甚至如何去活化,希望在今天的视觉传达专业里能够涉及这个层面的问题。
第三个是“生态伦理”,建立我们对环境和自然的敬畏心,将我们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联系在一起思考。
第四个是“叙事未来”,我们常说“未来已来”,如何站在当下对未来进行遐想,是学生可以去思考诠释的。
此外,国美可能是今年唯一做线下毕设展的院校,让同学们有一种作品空间呈现的具体感,并不单纯是停留在纸上的创作、屏上的展览,有很多实物和现场进行结合,更好地体现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作品的呈现能力。
今年毕设作品的呈现反映出同学们对社会问题关注的敏锐性和全面性,甚至是独立的批判性思考。他们观察社会的视角、整体的调研能力,以及逻辑思维的完整性,不限于视觉传达传统的表现形式上,更超出了这个年龄段的思维惯式。他们把很多知识融会贯通,进行重组,甚至把智能交互装置融入到他们的毕业创作中。我们很难用传统的专业划分和媒介的呈现进行归类,这是区别于往届作品的不同之处。
总而言之,今年国美毕设展彰显了学生对设计创新问题意识的关注,以多元思考、专业视角、跨界协同的方式,突破材料、媒介、空间及传播的局限。同时,强调连接观众的交互性和参与感,以可视化、体验性进行对视觉传达设计的演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陈磊:清华美院目前在清华大学的整体教学框架里,学生在选修课上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可以跨院系完成一些课程,此外还有机会申请二学位或辅修学位,所以学生的知识结构就会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在今天资讯极其发达的时代,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也会很多,因此现在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个人的视角和对专业的独到理解,个人的专业态度和观点也越来越鲜明,这是目前的一个趋势。
清华美院视传系体量相对较小,每年招生30人,分成2个自然班,加上一些留学生、转系生、委培生,总共约40人左右。我们在毕业创作的选题上是完全开放自由的,没有给学生任何选题的约束,所以在毕业展中,从学生的选题内容也可以窥见专业领域的一些发展变化。了解这个趋势,能够为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案、做好今后毕业创作环节教学提供有益的依据。
我们今天谈毕业设计,跟上一轮讨论相比,语境和时代背景有了很大变化。“后疫情时代”成为常用词。对于我们来说,“后疫情时代”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必须提高应变能力。世界发展趋势的动荡导致国家产业政策发生相应变化,这就对我们这种应用学科的教学提出新要求,需要我们紧密结合社会发展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的及时优化调整。对于学生来说,也必须加强应变能力。因为就业环境、专业需求、个人权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因素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以及对专业的态度和理解。
今年,绝大多数院校毕业展是以线上为主。这种方式最初是迫不得已,但是开展后却也发现了其巨大的传播优势。我们学院针对毕业展开发了一套线上系统,从展示效果及各方面的反馈来看还是不错的。因为它不是仅给学生提供一个只能上传作品、在指定位置放置作品的被动布展平台,而是让学生参与到布展当中。展位搭建、展具选择、展品布置等环节,学生都可以自己控制,做到了像以往线下展那样自己布置展位。
这次清华美院本科展和研究生展同时开幕,开幕后短短4个小时之内,就有60多万人次观看,其传播力度和广度是以往的线下展无法比拟的。可以预见,即使疫情消除了,很多线上教学和展示推广的方式还会保留下来。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和线上展览会成为一种主流,线下展览则会演变成一种辅助的呈现方式。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张欣荣、王子源:视觉传达专业是央美设计系成立时第一个设立的专业,也是央美的核心专业。在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通过资源的调整、发展远景的畅想,视觉传达设计在发展基础上又有了很多变化,发展方向调整到以扩展“大设计”教育新格局的角度去审视学科的构架,同时在课程的设置方面以构建“双一流”五大学科架构作为知识体系的基础。在设计学院整体教学调整的过程中,我们也逐渐认识到每一个专业方向有可能带来的限制。这种情况会体现出一个趋势,就是让学生在共享课程体系中逐渐意识到,我们在未来设计创作中不能仅仅依赖一种专业或者一种技巧、一种设计方法,我们更多的应该是跨领域、跨专业、跨技术层级的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去跳跃式或者连续式、深入式地自由选课。这些课程始终处于动态中,并不是永远在某一个位置或者某一种定位上,课程的核心逻辑、教学目标是一个稳定状态,但教学模式和方法会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调整。
教改之后的毕业设计环节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是个人毕业论文,这是每个毕业生都要经历的,设计学院毕业论文的导师选择,只要导师愿意接收是可以跨二级院系的。
第二是小组毕设,小组毕设到今年已经是第三年了,我们希望能够在四年级毕业的环节中给学生增加这样一个小组毕设,使学生能够在协作交流甚至互相包容的语境下去共同发现一个问题,并用设计的手法去解决问题。同时在小组毕设的辅导中,学院实行导师开放日,所有教师均在预定的时间内接受学生自由咨询。
第三是个人毕设,这是最为重要的。近几年来,个人毕设的导师选择一直执行的是跨专业导师组,三位导师来自不同的专业方向,学生可以从不同的专业领域中接受辅导、听取建议,三位导师之间也会有适度的沟通。执行这些年之后感觉效果比较好。小组毕设占个人成绩的30%,个人毕设占70%。其中比较有挑战性的是个人毕设成绩评定执行末位淘汰机制。在个人毕设打分环节处于后10%的学生会进入到末位淘汰的环节。这些学生可以进行申诉并由校外专家组成评审组进行二次答辩,再次审核后认为不可以通过的学生,按结业处理,来年重修个人毕设。这个机制建立执行之初遇到了不少阻力,但是最近这几年,老师和同学们都能理解学院在“双一流”学科建设中对专业出口的高标准学术要求。
2020年在面对全球疫情的教育语境下,央美的毕业设计也遇到了很大阻力,尤其是线下变成了线上,因为从来没有经历过。所以在这次的毕业季我们需要建构一个庞大的工程,制作了一个虚拟的线上展览,并建模在虚拟的3D美术馆中,将所有美院学生的毕业设计都进行了毕业展示。我们这次毕业设计整体要求是希望学生展示他们设计研究的过程,以及他们思考过程的草图和他们的一些方案初稿,包括在这个过程中失败的案例都可以展示出来。所以从中期检查到最后毕业设计的网络呈现,整个过程学生非常重视。线上的展览对于视觉语言尤其是在展示方式上会有所局限,绝大部分同学之前从来没有制作过动态的视觉,但也是由于这样的一种形式和观念的转变,很多同学都会去尝试以视觉动态的方式与平面语言相结合。央美这次的毕业设计展览,研究生展览在前,半个月之后是本科生毕设展。研究生毕设展作为我们第一个线上展览确实有很多不足,但是到了之后本科毕设展的时候就做了很多调整。
在研究生的毕业设计中,更多强调的是深入研究的纵深度,理解的深度上会有更多的要求,研究生教育更强调思想的深度和研究的完整度。就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身发展来看,我们就《装饰》组织的这个话题大概可以分成两个角度来讨论:第一个是视觉传达的人可以做什么,第二个是什么人可以来做视觉传达。就这两个问题可以发现,当下的视觉传达设计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中央美院的视觉传达设计可能是最不像视觉传达的专业,5年前我们的教学机制还是工作室制,但目前我们的人员构成、教学思路,以及同学们的能力都是呈开放性特点。类似于这样的一些改革性的做法都植根于我们各个学校教学的思路以及毕设机制的不同,这些内容会综合作用而生成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这也是各个学校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和方式的根本原因。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何方、陶霏霏:南艺视觉传达主要分为三个方向:第一是平面设计,第二是信息设计,第三是数字媒体设计。我们这一届本科生平面专业有63位同学,信息是22位同学,数媒是18位同学,总体的作品大概有100余件。
今年受到疫情影响,我们也是在线上进行沟通,学院毕设展示比较注重发挥每一位老师的个性和对研究方向的延续。总体而言,我们学校一直在塑造南艺的毕业设计的实验性形象。近几年来,毕业设计的主题都是“实验+”,比如“实验+衍生”“实验+交叉”“实验+在场”“实验+认知”,今年是“实验+文本”。我们会每年赋予一个后缀。这个实验性的追求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进行探索:第一个是纯粹的形式语言探索,第二个是传统造物启迪当代视觉设计,第三个是设计如何介入社会问题,第四个是跨学科和跨媒介的设计研究。
每年的毕业设计都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在选择这些主题的时候,在和老师不断地碰撞和探讨当中发现了问题,然后试图去解决问题。设计是一个我们认识世界,并与世界进行沟通的工具。在认识世界的时候,这些主题都是一个个入口,让我们有机会去深入了解某些问题。比如有些同学选择了传统造物,可能他在平时并不关注,也未必感兴趣,但当他选择了这个主题之后,就会发现这里面有无穷无尽可以探索、引发更多思考的方向。再比如,有些同学选择了社会事件,他本来只是把这些社会事件当作新闻来看,并没有和自己发生直接联系,但当他用设计与之进行对话的时候,会发现探讨过程中会引发出很多设计的可能性。所以在毕设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大家在共同为设计以及为社会的改变做出一些设想。
今年线上展览的形式,是以手机屏幕或电脑屏幕为基础的多媒体载体的浏览形式的设计。我们给每个学生也有一些规定,比如基于手机的看图方式如何去展现,平面设计的学生在以往线下展的时候会做一些实物、书籍或装置,但是在转移到屏幕这个载体后如何来展现自己的作品?会有一些这方面的思考。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曾敏:川美视传始建于1959年,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是其前身,2012年更名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目前,我们专业有全职的专业教师10人,其中高级职称7人;本科生164人,研究生60人。专业现有2个本科工作室,一个是基于视觉语言探索的当代视觉语言工作室,另一个主要是针对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品牌形象设计工作室。
今年是工作室制度改革后的第二届毕业生,共31位同学。按近年惯例,本科的毕业设计选题工作在大四第一学期启动。选题总的指导原则是聚焦绿色设计、精准扶贫、西南腹地的经济文化建设等方向,也允许每个工作室可以有20%的自由选题。在该学期期末前,必须要完成前期的选题调研,确定选题,并进行开题汇报。同时,毕业设计的整体规划和部分设计初稿也需要出来。这样学生会拿着他们已经初步确定的选题和整个设计的规划,利用寒假更充分地展开相关调研,尤其是可能需要的田野调察。疫情暴发后,老师网上指导方面没有太大问题,但是学生遇到的比较大的一个挑战就是,既定需要“落地”的项目只能采取“虚做”的形式,因为他们的实地调研没法进行了,造成设计的完整性和实践的落地性打了折扣。
寒假中,我们确定了线上毕业展的预案。就视传专业本身来看,线上展与线下展相比还是有很多不同的。第一,媒介载体的不同。在线下美术馆里展出,一件作品可以有比较大的实体空间,观众也可以在比较开放的状态中去观看。在手机上看,它就变成很小的图片,所以如何更好地呈现作品,需要进行考虑。此外,现场的展厅有很多人共同去看一个作品,而通过手机去呈现,往往是一个人或者少数几个人围着一小块屏幕非常专注地去看,这样也涉及作品能不能经得起这种观看方式的检验。第二,观众对作品的解读状态具有主动或被动的不同。在展厅,即使没有相关的设计说明,因为有实物、展板等,信息量较全面,观众可以按自己的理解去读解这个作品。但是在网上展览的话,仅有几张作品图片是不够的,我们要求必须要有相关的解说,以文本或短视频的方式进行,以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第三,是传播力度和传播风险方面,线上展比线下展的传播即时性和广阔度都更强更大,既要利用好线上展的优势,也要注意控制其中的风险。毕业展览组织过程中,师生们几轮审核设计作品和设计说明,以规避其中可能带来的风险。
这次疫情期间的毕业设计带给我们很多思考,其中主要是关于视传专业的“变”与“不变”。“变”的是促成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生态初步形成。我们的师资主要还是基于传统平面设计专业发展过来的,顺应线上、线下融合的趋势,对于专业、教师以及学生未来的发展和生存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变”的是视传专业的传统优势和时代发展的结合。疫情中的2020届视传毕业设计让师生们从整体上认识到,如何将视传专业在设计思维、设计策略、创意能力和视觉表达方面的优势与线上传播进行整合。这是本次疫情中的毕业设计给我们带来的重要思考。
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
田博:这次毕业季,我们学院组织了一个策展团队,尝试将策展人的理念融入进去。这个策展团队主要参与了毕业季的视觉设计和传播的策划,在策划里加入了很多对这次疫情和线上展览传播方式的新想法。可以看到,今年广美毕业季的影响力是大大超过以前的。有了这个经验,我们在毕业展的组织上就有了一些新的想法。这次视觉传达专业的毕业展还是延续了以前的工作室制度,但今年是最后一次,明年开始就没有工作室制度了。我们今年的工作室制度还是按照往年的方向来划分,分为视觉文化工作室、品牌设计工作室和信息设计工作室,还有一个首次出现的专插本毕业班。视觉文化工作室是以设计思辨为策略,以未来为视角,探讨的是科技对人可能造成的一些影响。品牌设计工作室延续了广美与市场相结合的传统特色,这个特色就是要设计下乡,结合实际做出一个解决市场问题的设计。例如,今年是与广州市旁边的英德旅游文化小镇进行深入的合作。信息设计工作室是将重点放在信息可视化、数据交互这两个领域。
这次疫情对我们的影响也比较大,尤其是品牌和信息设计两个方向。因为按往年的方式,品牌是完全要深入实地去做的,而今年因为疫情,学生没办法出门。信息设计的交互则有时候需要用装置实现。在疫情的影响下,这些内容就有了一个新的发展,不管在哪个工作室,学科内专业的界限慢慢消融了,信息可以做品牌,品牌也有一些信息的融入,这也是线上带来的契机。以前新的技术不能融合传统内容,在今年线上展览的要求下,就有了不同,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的特点。这些特点也是广美的特点,就是与市场结合得比较紧密。但是,今年我们对市场的需求有一个新的调整:以前是为了解决当下的市场问题,现在我们会慢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一些市场问题进行思考,从适应市场变成引领市场。
总结现状以后,我们有了两个方向的理念:
第一个是刚才所讲的视角的变化,就是从适应市场变成探究市场的方向。
第二个变化就是打破学科界限,取消工作室,建立一个大的平面设计或者视觉传达的方向,去做新的尝试。
这两个理念形成的一个新形式,就是策展人制度,会有年轻的策展团队、海归博士和年轻老师加入,完全以一个新的方式去进行新的构思。这样的构思会持续一整年,形成毕业季的新课程,在最后再展示这一年的研究成果和方向。
钱磊:我想多补充一点,除此以外,我们也在争取一些新的专业成长点:我们注意到教育部2020年的专业目录中新增设了包装设计这一特设专业。在以前,包装设计看上去是一个很“老”的、很“土”的专业,跟新媒体这样的名词没法比,所以我们开始也担心招不到生怎么办。但大部分的包装行业龙头企业都在广东,行业就在这里,有相应的需求。如果我们放弃了,就是对这个行业的漠视。所以即使包装设计这个名字听上去缺乏吸引力,没有多少人愿意学习,但是我们希望可以给它重新注入一些新的元素,同时也让广美的视觉传达专业能跟行业进行更紧密的挂钩,毕竟这个行业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成长动能。
《装饰》杂志
方晓风:听了各个院校老师的介绍,给人深刻印象就是经过5年这一轮的发展,各个院校之间的差异正在不断拉大,呈现一种多元发展的趋势。不同院校现在基本上都形成了自己的主张,并在各自的主张下,很坚决地推动实践。
有一点体会,就是像包装这种原来听上去比较“土”的那些专业,我们可能在理解上产生了一些误区。我们现在谈得比较多的是跨学科、创新,而一些传统的实践领域仍是社会实践的主要切入点,但我们往往对它们有些轻视。
视觉传达设计这个专业命名的时候就有很多讨论,因为早年它叫平面设计系,更早是叫装潢系。专业名称一步步的发展变化其实也很能说明问题,它反映的是大家对设计的看法在不断变化。我觉得设计非常重要的一点,就像之前老师提到的,它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工具。设计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在于,它其实是思想落实到现实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设计又天然地带有实验性和实践性特点,这个是很多其他专业比不了的。尤其对于当下正在被热议的“新文科”,我认为设计学就是新文科的典范。新文科不是纸上谈兵,把我们的思想落实到实践中去,并且反过来通过实践来验证这些想法是否有效、合理。设计对世界的认识不是简单的看图说话,不是被动的认知方式,而是通过我们对问题的设定和问题的解决来体现,并且解决方案的反馈机制也同样重要。
每年的毕业设计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各个院校对此都有一种潜在的竞争意识,我觉得这是好事情。我们的教学成果、教学思想到底应该有些什么,思想在成果里到底能够呈现出几分,这些内容置于社会当中能够产生多少作用,都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来源:《装饰》2020年第6期
原文:《2020“毕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主题研讨会纪要》
编辑整理:李拓
延伸阅读: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即可获得投稿须知
投稿1.5月后可致电(010-62798878)查询初审结果